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B(06160.HK,以下简称百济神州)近日登陆港交所,公司8月9日披露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8534.8万美元,期内归属公司的亏损由上年同期1.11亿美元,扩大至今年的2.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
8月8日,百济神州在上市首日即破发,股票以108港元的发行价平开,随后即跳水破发,盘中一度跌至103港元。受到中报亏损消息的影响,百济神州上市后走出连续6个阴线,截至8月17日股票报收93.20港元,当日跌幅3.97%,总市值比上市平开时减少了113.55亿港元。
作为研发分子靶向药物的医药企业,今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达到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2016年、2017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803.3万美元、2.69亿美元,而高居不下的研发费用也拖累了百济神州的业绩。
招股书显示,百济神州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分别为107万美元、2.54亿美元和3254万美元,同期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1.19亿美元、9603.4万美元和1.04亿美元。
百济神州成为首个美、港两地双重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BGNE.NASDAQ)2016年2月在美国上市,融资1.67亿美元。
百济神州在美股一路走牛,发行价24美元,2018年6月涨到最高价220.10美元,8月16日收盘价为157.13美元。
2018年1月份,百济神州完成新一轮股票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约为8亿美元,创5年来全球生物技术领域募集资金总额第三高。
百济神州也是第二只港股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8月1日,歌礼制药-B(01672.HK,以下简称歌礼制药)成为港交所主板上市新规则实施后的首例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歌礼制药发行价为公开发售2.24亿股,发行价14港元/股,所得净募资额约29.76亿港元。截至8月17日股票报收7.28港元,较上市首日创下的14.90港元最高价,股价已经腰斩。
百济神州目前有三款药物处于临床后期,但创新药研制成功的风险很大,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创新药从研发到面世,通常需要耗费十几亿美元的庞大资金,且国际范围内,创新药成功面世的平均几率不超过12%。
虽然研发创新药和技术,百济神州不得不持续高投入,但有分析师指出,持续亏损将影响投资者情绪,公司的现金流如果趋于紧张,对于公司的盈利前景非常不利的。
对于百济神州管理层而言,未来如何把口碑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盈利仍是最重要的课题。百济神州创始人、董事长王晓东在上市后对媒体表示,“目前扭亏时间虽不确定,但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药离上市销售已经不远,总有一天能扭亏为盈。”
百济神州的前世今生:核心战队搭建始末
据格隆汇,2006年,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John Oyler(欧雷强)创建了保诺科技(BioDuro),一家CRO公司,为全球的制药公司提供创新药研发服务。2009年11月,欧雷强将BioDuro卖给全球四大CRO公司之一,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PPD)。PPD成功收购BioDuro后,欧雷强开始寻找一条新的制药路。
2010年,在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朋友聚会上,欧雷强遇到了同在北京中关村园区工作的王晓东。
1985年就赴美留学的王晓东,完成博士学位后,便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研究,2010年,作为“千人计划”的一员,王晓东辞去了美国的所有职位,回国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二任所长。
隔年(2011年),以“百创新药,济世惠民”为寓意的百济神州诞生,二人分工合作,王晓东主抓研发,欧雷强负责商业化运营。虽然是强强联手,但作为初创公司,资金链紧张是不可逃脱的问题。初创之时,王晓东和欧雷强两人合力凑了32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挖了从辉瑞、默沙东、强生等国际巨头里出来的研究员,组成了一个150多人的研发团队,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也都耗巨资去采购。
2011年,欧雷强回到美国,一阵辗转后,拿到默沙东的2000万美元的投资。
2013年5月,BG默克旗下的创新的处方药业务部门默克雪兰诺看中了,以2.33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BGB-283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好事连连,在同年11月,默克再次以1.70亿欧元(2.32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了BGB-290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这两个抑制剂的前景,买下了这两个在研产品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益。
2015年,欧雷强找到了多次被评为生物技术行业“华尔街最佳分析师”的梁恒,邀请他来出任公司的CFO。
2014年11月,百济神州完成了A轮的7500万美元(约4.5亿人民币)融资;2015年4月,完成了9700万美元(约6亿人民币)的A-2轮融资;紧接着,在2016年2月,以24美元/股的招股价,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融得1.67亿美元。
上市后(2016年)公司的核心团队加入了3位曾在基因泰克工作过的博士,肿瘤免疫学首席医学官Amy Peterson博士、血液学首席医学官Jane Huang博士、临床医学顾问Eric Hedrick博士。
2018年4月,传出了辉瑞大中华区总裁吴晓斌离职的消息,这个从医药代表做到拜耳医药中国区总经理,再升至惠氏制药CEO、辉瑞中国CEO的传奇人物。十日后(5月2日),吴晓斌对外宣布担任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
吴晓斌的加盟,让百济神州的“强强战队”逐步收官。一个专心做学术不任官职的创始人科学家(王晓东),一个熟知BD的企业家(欧雷强),一个华尔街式财务官(梁恒),一个久经沙场的中国区老总(吴晓斌),再配上跨国药企的背景的科学家们,完成了资本们最爱的剧本。
首个美、港两地双重上市生科股 募资近71亿元
据中国基金报,今年4月,港交所上市新政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继歌礼生物8月1日挂牌之后,百济神州成为第二只未盈利在港上市生科股。
登陆港股后,百济神州也成为首个美、港两地双重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需要强调的是,百济神州此次在香港为主要上市而非二次上市。这意味着公司需同时遵守两地市场准则,也意味着其在香港一级上市后应能在沪港通上流通。
百济神州此次在港发行6560万股,每股发行价108港元,每手100股,一手中签率100%。
百济神州此次募资近71亿元,所得款项净额约68.28亿元。其中,75%用于公司核心计划:32.5%用于在研小分子BTK抑制剂Zanubrutinib,32.5%用于在研针对免疫检查点受体(PD-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Tislelizumab,10%用于针对PARP1和PARP2靶点的在研小分子抑制剂Pamiparib。
此外,15%或用于透过内部研究及外部授权及业务发展合作,为公司在癌症及其他潜在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持续扩充提供资金;10%或用作营运资金、拓展内部能力及一般企业目的。
百济神州此次港股上市共引入6家基石投资者,如下:
百济神州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梁恒近日表示,“到现在为止百济神州从股东结构上看,很多是美国、欧美的生物技术专业的投资者。在开始进入商业阶段以后,我们觉得中国和亚洲的投资者对中国的商业市场更加了解,在香港上市确实有希望让更多的中国和亚洲投资者来参与的考虑。
三款处于临床后期在研候选药物 市值碾压A股99%医药公司
据证券时报,百济神州公司官网介绍,百济神州拥有三款处于临床后期的在研候选药物:
Zanubrutinib (BGB-3111)——一款在研小分子BTK抑制剂,其作为单药和与其他治疗手段进行联合用药,以针对多种淋巴瘤的注册性临床试验正在全球和中国广泛开展。
Tislelizumab (BGB-A317)——一款在研针对免疫检查点受体(PD-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其注册性临床试验正在中国进行;与此同时,公司也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其作为单药和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针对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癌症的注册性临床试验。
Pamiparib (BGB-290)——一款针对PARP1和PARP2靶点的在研小分子抑制剂,其作为单药和联合用药作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潜在疗效正在接受评估。目前,Pamiparib(BGB-290)在中国正处于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很快也会在全球范围进入后期临床开发。
百济神州港股上市首日收报107港元,港股市值达821亿港元。另外,公司在美股也有上市,美股市值为96.84亿美元。综合来看,随着百济神州港股的上市,按照今日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元的汇率中间价计算,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总市值达1376亿元人民币。如果这一市值放在A股市场,在申万医药生物行业287家上市公司中,将仅次于恒瑞医药(约2307亿元人民币)。这就是说,百济神州的总市值实际上已碾压99%的A股生物医药公司。
不过,如果从营收规模上看,百济神州还不能与A股生物医药行业中的巨无霸企业相提并论。数据显示,2017年,A股生物医药行业中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就有26家,其中上海医药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达到1308.47亿元,为百济神州的数十倍。
研发烧钱连年亏损 创新药面世路漫漫
据中国证券报,尽管在药物前景方面受到部分业内专家的看好,但百济神州连年出现亏损却是不争的“弱点”。百济神州的招股书显示,公司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分别为107万美元、2.54亿美元和3254万美元,同期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1.19亿美元、9603.4万美元和1.04亿美元。
而造成其业绩疲软的主因正是连年高昂的研发投入。2016年百济神州研发开支为9803.3万美元,2017年则大增174.42%至2.69亿美元。进入2018年其在研发投入方面继续加码,仅今年一季度研发开支就达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77.3万美元大幅增长156.5%。
作为研发生产肿瘤药物的医药公司,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在最近三年的增长率超过150%。百济神州H股上市披露的2017年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去年的研发费用为2.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当年支出的81%。
2017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为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其中投入最大的恒瑞医药研发投入为17.59亿元。
据智通财经报道,一款创新药从实验阶段到上市,仅筛选目标化合物这个初始阶段就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完成整个研发周期的十余个环节,则通常要耗费12-20年以及十几亿美元庞大资金。即便如此,创新药最终研制成功的概率却不超过12%,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阿斯利康、新基、强生、默沙东等著名的跨国药企巨头都曾是“失败者”。2017年7月,阿斯利康被迫承认,在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组合疗法Mystic(的关键临床试验中,无进展生存期(PFS)无明显改善,导致公司股票暴跌了12%。
2017年百济神州投入研发费用2.7亿美元,折合约1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比同期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更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恒瑞医药17亿元的研发费用,不仅只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还分散在麻醉剂和造影剂的研发之中。
以此来看,在抗肿瘤创新药单一领域,百济神州的确为国内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
中期业绩不佳 亏损扩大至18亿
8月9日晚间,百济神州公布了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和上半年未经审核财务业绩。公司上半年总收入为8534.8万美元,该收入主要来源于与新基公司合作的ABRAXANE、瑞复美及维达莎三款药品在中国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期内归属公司的亏损由上年同期1.11亿美元,扩大至今年的2.6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35%,每股亏损0.38美元。
2018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为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9亿美元有大幅增加。百济神州称,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正在进行和新启动的后期关键性临床试验支出增加,新药备案申请以及临床后期药物候选物的商业化的准备,产品上市前活动和供应相关的生产成本,以及临床前项目支出的增加。
截至6月30日,百济神州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包含公司持股95%的合资企业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为1.45亿美元,用于正在建造的中国广州商业化规模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另外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得4232万美元的贷款,用于生产基地的建设基金。
另外,百济神州的现金流也没有太大的改观。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为1.17亿美元,2017年同期为5189万美元。
现金使用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运营费用的持续增长,用以支持公司正在进行及新启动的后期关键性临床项目、新药备案申请和临床后期候选药物的商业化准备,以及公司组织的增长。